(圖1)
生物死後被沈積物掩埋,絕大部份生物的肉體都會立即腐敗消失,殼體也經常無法保存,因為在埋藏的過程當中許多的地質作用會將殼體破壞,如地下水的溶蝕或受壓而被破壞。因此野外的岩石中發現化石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但是當發現化石的時候,你是否想像「它」可是在數百萬、數千萬年以前也曾經是在此地生活的生物。而且在死亡之後歷經地球的變動,非常不容易的被保存在岩石中數百萬年,甚至數億年?當你發現化石時除了讚賞它新奇的一生之外,應該再認識化石是如何形成的。首先了解化石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從構成化石的物質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型:
一、生物體化石(圖2): 就是由生物本身的結構形成的化石;這類型的化石大部分由生物的殼體所構成,極少機會由生物的肉體形成化石。
二、生痕化石(圖3): 這類型的化石是生物活動時在沉積物中遺留的痕跡所形成的化石。生痕化石比較易保存,所以在沉積岩中經常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