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島的形成與所處的板塊構造環境有極密切關係,目前台灣島位於地球上板塊運動最活躍的區域-環太平洋構造帶。此活動的構造帶是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等位在太平洋中的海板塊朝四周的大陸板塊隱沒所導致,因此每年全球60%以上的地震與火山作用都發生在環太平洋構造帶。古生代以來,台灣地理位置就位在華夏古陸的邊緣,也因如此,長期來受到板塊作用的影響遠大於板塊內部的環境。
晚中生代以來,東亞地區展開大規模的岩漿活動,此是古太平洋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的運動所致(Uyeda and Miyashiro, 1974; Jahn et al., 1976; 福建地質誌, 1985; Zhou and Wu, 1994),台灣也無法倖免同時受到隱沒作用造成大南澳變質雜岩的變質作用(Yui et al., 1998; Chen et al., 2003)。晚新生代台灣島也是因為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作用所造成。中新世至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8公分的速度朝向歐亞大陸板塊接近(Jolivert et al., 1990; Seno et al., 1993)。兩個板塊相互作用之下,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下(Tsai et al., 1977; Wu, 1978; Teng, 1996),而南中國海海板塊則向東隱沒於菲律賓海板塊之下(Chai, 1972; Tsai, 1978; 圖1)。台灣島就位在兩個隱沒帶之間,南北隱沒形成的火山島弧系統(琉球與北呂宋火山島弧)就以左移兼具逆衝作用的花東縱谷斷層相連接,花東縱谷斷層成為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帶的邊界。從台灣東部震源位置分析可以明顯呈現此邊界的關係,菲律賓海板塊約以50o向西逆衝在中央山脈之上(Kao et al., 2004)。
600萬年以來,在兩個板塊碰撞下,菲律賓海板塊上的火山島弧(海岸山脈)猶如推土機般的擠壓歐亞大陸邊緣,造成大陸邊緣地殼產生劇烈的變形,並隆起形成台灣島(Suppe, 1981)。台灣島在弧陸碰撞過程中,山脈逐次增長並向西擴大,長期碰撞過程演育了中央山脈、西部麓山帶與台地等不同時期產生的地質構造帶,山脈形成的時空變化序列大致由北向南,且由東向西陸續的隆起。目前地質構造帶的排列呈現東西方向變化,構造帶走向與山脈平行,且呈現不同的地形、地層與構造特性;由東向西分別為海岸山脈、花東縱谷、中央山脈(脊樑山脈與雪山山脈)、西部麓山帶、台地、海岸平原(圖2)。由造山帶來看,愈西側的造山帶所出露的岩層愈年輕,山脈高度愈低,變質度愈低,顯示造山帶隆起時序是由東向西。以下描述各構造單元的地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