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西海岸,是「溫柔」的原鄉。 平直的沙灘敞開連綿數里的胸懷,讓落日恣意塗抹金黃或艷紫。
    插滿蚵架的潟湖,波平如鏡,漁舟輕蕩、白鷺翩翩。
    紅樹林沼澤的軟泥裡,小巧可愛的招潮蟹正在和彈塗魚捉迷藏。
    ……
    這樣的景觀,你可曾在東海岸見過?
    是的,除了極為少數的地區,整條台灣東海岸幾乎都是由堅硬的岩石所構成。我們很容易看到豆腐岩、蕈狀石,看到女王頭、仙女鞋,看到屬於岩石海岸的鬼斧神工,但是搜尋「海水浴場」,卻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擠出磯崎、杉原等一、兩個名字;至於紅樹林與潟湖,即使請來順風耳或千里眼,恐怕也很難突破零蛋。
    西濱卻剛好相反。「怪石粼峋」四個字在這裡不知道怎麼寫,沙灘、潟湖、沼澤、沙洲卻是隨處可見。
    東岩西沙,東剛西柔,上帝在台灣的工作還真是東西分明,沒有亂「混」。
    600萬年前的板塊擠壓,形成台灣寶島,在急遽的地形變化過程中,東側地殼抬升,西側地殼沉降。此後,幾條大小河川將中央山脈的沙泥帶下來大量堆積,台灣海峽強勁的沿岸海流持續作用,而潮汐更是每天不斷、來回沖積著海岸,日積月累,台灣的西側就逐漸形成了一個由沙泥組成的、沉積型的海岸。
    沉積型的海岸,地形非常平坦,但環境變化卻相當豐富,活脫就是一個布景變化繁複的炫劇場。沙崙、通霄、西子灣披上「沙灘」的外衣,關渡、北門、東港換裝成了「沼澤」;河海合作的結果,布袋、七股、大鵬灣秀出了「沙洲」與「潟湖」的美景;再仔細看,無論是從北到南或是從南到北,還有數不清的河口灣、潮間帶……
而這些「布景」的繁複變化,讓人驚艷,也有一些值得驚醒。
    近百年來,台灣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快速,造成土地的極端開發,地表土石遭受大量的沖刷並淤積在河口與海岸後,海岸地形也跟著遭殃,目前已經有許多沼澤、潮間帶遭受永久性的破壞,恢復無期;不少河口灣、潟湖也因淤積而逐漸消失,這些都是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