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板岩主要出露在中央山脈,因岩石中具有劈理面構造,風化或敲擊之後呈板狀剝落,外觀呈板狀所以稱為板岩。
1. |
顏色呈黑色或灰黑色,在陽光照射下劈理面會閃閃發亮。 |
2.
|
外觀經常呈板狀平面,劈理面寬約數公分,板面長約數公尺。 |
3.
|
板岩中的礦物顆粒非常細,是從原來的泥岩變質而來。 |
板岩是一種變質岩,原來的岩石是細粒的沈積岩如頁岩或泥岩,當泥岩被深埋並受到擠壓時產生變形並長出新的礦物。新生成的礦物沿著一個面生長,這個面稱為劈理面。劈理面上新生長的礦物一般是長條狀的娟雲母,劈理面之在陽光下會閃閃發亮,因為有娟雲母。
高山地區原住民的房屋經常以板岩為建材築成為石板屋。史前人類使用的石器也經常以板岩製成石刀、箭、矛或其他的用具。
板岩的岩性較為脆容易風化呈較細粒的泥沙,所以台灣地區凡是流經板岩地區河川的河水中一定攜帶大量的泥沙造成河水非常的混濁,因此河流的名稱常有大濁水或濁水溪,反之稱清水溪的河流一定沒有流經板岩區。濁水溪的河水經常不可飲用,因為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此地區的河流經常無法建造水壩,因泥沙的沈積量太大,造成水壩使用壽命短、經濟效益太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