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常見的沈積岩,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台地與東部海岸山脈地區,三義台地火炎山的礫岩層為最典型。

   

1.

礫岩與砂岩的區別是顆粒較粗,沈積物的顆粒大於2公釐以上稱為礫岩(圖2)

2.

外觀顏色呈土黃色,台灣的礫岩層中的礫石成份常見有變質砂岩與少量的火成岩。


   礫岩的形成過程與其它沈積岩相同,只是顆粒較粗所以稱為礫岩。為何台灣到處可以看見厚層的礫岩,厚度可以達數千公尺?因為台灣是位於造山帶環境,也是世界上幾個還在活動的造山帶之一。因此台灣島有高聳的山脈,高山侵蝕下來大量的礫石沈積之後形成巨厚的礫岩層。
   礫石層與礫岩的區別是礫石層還沒有膠結成為岩石,例如台灣地區河川的兩側經常可以看到河階,這些階地的岩性稱為礫石層,因為還未膠結形成岩石。


   礫岩的岩性較其他沈積岩為堅硬,地形上較為突出經常成為山峰或山脊,礫岩或礫石層中的孔隙較大不易含水。因此礫岩形成的地區的岩層或土壤層中經常無法蓄含大量的地下水,所以地表的耕地經常成為旱地不適易耕作,例如西部的林口、桃園、三義、大肚、彰化台地地區的地下岩層為礫岩或礫石層,因此台地的地下水位非常,低地表非常乾旱,主要種植高粱、花生、蕃薯等旱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