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安山岩主要分佈在北部大屯山、觀音山、金瓜石(圖1)一帶以及釣魚台列島、彭佳嶼、棉花嶼、基隆嶼與龜山島、東部花蓮至台東的海岸山脈(圖2)地區以及綠島、蘭嶼。

1.

常見的礦物有長石、角閃石、輝石與黑雲母,偶而含有石英,其餘細粒的物質是火山玻璃;所以安山岩的礦物排列方式是大顆粒的礦物夾在火山玻璃之中,構成斑狀的結構,顆粒大小約1-3公釐。岩石有紅、綠、黑、灰、白等各種顏色。

2.

安山岩的名稱是依據岩石中所含的礦物種類來命名。但有些岩石的名稱是依據野外的產狀來命名,如安山岩質火山角礫岩、凝灰岩或岩流等。火山角礫岩是含有角礫狀的火成岩,火成岩岩塊的成份若是安山岩就稱為安山岩質火山角礫岩(圖3)。火山噴發後沈積形成細顆粒的沈積層,由火山灰沈積形成的岩層稱凝灰岩(圖4)。火山噴發時岩漿呈河流狀態流出之後,岩漿凝固後稱為火山岩流。

 
    安山岩的形成與地球的構造環境有密切關係,一般產生在大陸的張裂帶中如東非大裂谷,或大陸邊緣的隱沒帶如環太平洋的火山帶,從南美的安地列斯山脈、中美洲、北美西岸的洛磯山脈、千島群島、阿留申群島、日本、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印尼到紐西蘭等地區。形成原因是位在這兩種環境的地底下岩漿上湧時與地殼的岩石互相作用產生中性的岩漿,噴出地表後稱為安山岩。東部海岸山脈的安山岩是在2000-400萬年之間,南中國海海殼向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海殼之下,在東部產生一系列安山岩質的火山島,如綠島與蘭嶼。另一處是位在北部的大屯火山是在200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到台灣北部的陸地之下,所產生的;之後約在100-20萬年,北部的地殼形成張裂的環境,地底的岩漿上湧再次產生安山岩質的火山。


    安山岩的岩質堅硬緻密,顏色均勻,經常取來做建築材料,如廟宇的龍柱、牆壁上的石雕或墓碑、石磨、地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