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斷層是否為兩條不同斷層,從遠震逆推模擬結果顯示,南北兩側斷層面之上所形成凸起體(asperity)的特性極為不同,南側形成小區域的凸起體,北側在斷層面上則形成一個大面積的凸起體(Lee and Ma, 2000),分界大致位於車籠埔斷層與石岡斷層的交接處。從上述分析主震各種特性來看,顯示南北兩側斷層的活動與斷層面性質似乎有極大的不同。西部麓山帶屬於薄皮逆衝斷層(thin-skinned thrust)作用形成的構造帶,是經多次逆衝斷層作用形成覆瓦狀的褶皺山脈(Suppe, 1981)。震測剖面發現在車籠埔斷層以東地區,形成一向東傾斜約30-40o的斷坡構造(Suppe, 1986)。逆衝斷層的斷坡是較陡的斷層面,因而在擠壓過程中欲使斷層移動時必須產生較大的正應力才能克服斷坡上的摩擦力(剪應力)。地震發生之前(inter-seismic),斷坡面會造成應力在凸起體的區域。因而褶皺逆衝帶的斷坡面可能都是引發較大規模地震的位置(Shaw and Suppe, 1994; Chen et al., 2001)。集集地震形成凸起體的區域,就位在車籠埔斷層與三義斷層的斷坡。
逆衝斷層的斷坡-斷坪構造可以由地殼的抬升速率解析出地下的構造形貌,斷層活動時斷坡上地塊除向前移位外還沿著斷坡向上抬升,其抬升量會大於斷坪(脫底斷層)上的地塊。從集集地震的同震變形就明顯看出車籠埔斷層的斷坡與脫底斷層的位置上盤呈現寬約5-20公里的抬升區,抬升最大區域

 

 

 

 

 



圖3
. 紅色為下陷,藍色為抬升,埔里盆地與日月潭地區的同震變形呈現下陷,此區域可能位在車籠埔斷層的脫底斷層之上(Chen et al., 2001)

 

位在接近地震斷層的前緣,愈向東抬升量愈小,抬升的區域表示位在斷坡之上;抬升區東側的雪山山脈呈現沈降,下陷區即位在脫底斷層之上(Chen et al., 2001; 圖3)。從阿爾卑斯山(Jouanne et al., 1995)與喜馬拉雅山(Jackson and Biham, 1994)地區大地測量結果來看,也顯示在逆衝斷層斷坡之上地塊的隆起速率較大,而脫底斷層之上地塊則呈現下陷;因此地下構造形貌可以由同震變形以及長期的震間變形來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