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橋南岸下到秀姑巒溪,河岸兩側岩壁都由巨大的火山角礫岩塊構成的火山集塊岩,最大火山岩塊的直徑有2公尺,想見火山碎屑流搬動時的巨大力量。從大小不一火山岩塊的結構來看,淘選度非常差,顯然經由快速的碎屑流(debris flow; 土石流)搬運堆積。由於火山陡峭的地形,碎屑沿著火山斜坡傾洩而下,由於重力的驅動作用產生碎屑流,並且在火山斜坡上快速的堆積下來,形成淘選度差,且具顆粒支持的結構(matrix-supported)。

秀姑巒溪中堆積許多巨大的石灰岩岩塊,是來自長虹橋兩側山麓上出露的港口石灰岩,俗稱帝王石。約400-300萬年前,火山作用停止後在火山口周圍形成環型的生物礁(裙礁),就像現今蘭嶼與綠島周圍淺海的珊瑚礁。石灰岩是由許多生物殼體所構成岩石,仔細察看可以發現許多種類的化石,如珊瑚、抱球藻(圖2-22與有孔蟲,都是當時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生物。

長虹橋沿河都鑾山層的火山層序是火山熔岩流-火山集塊岩-石灰岩(港口石灰岩)。這個層序演化顯示火山活動過程中兩個重要的事件。(1)海岸山脈火山約2,000萬年以前形成在太平洋的深海底下,由於火山口上覆水壓太大,火山噴發以熔岩流為主(圖2-23。火山逐漸生長增高,當火山口增長到數百公尺水深的淺海時(一般而言約500公尺水深),火山口上覆的水壓較小,火山開始轉變為劇烈的噴發,產生大量的火山灰與火山角礫岩(圖2-24。因此,海岸山脈火山角礫岩大都是火山成長至後期的噴發產物。之前,火山口還處在深海時,噴出物都為熔岩流,沒有火山碎塊與細粒的火山灰物質。所以從熔岩流轉變為火山集塊岩的階段,暗示著海底火山已經成長到淺海環境。

2)從都鑾山層火山角礫岩轉變為港口石灰岩,代表另一次環境的大改變。火山活動時期,火山島四周海域是不會形成大規模的生物礁,因為火山噴發產生大量有毒氣體以及在鄰近海域中經常堆積大量的火山碎屑物,造成海水形成缺氧環境使得海底生物大規模死亡,或被大量沉積物掩埋而死亡。所以在火山活動時期是不會有大規模底棲生物定居在火山島周圍的海域。直到火山不再活躍時期,海域中才會形成大規模的生物礁,如綠島與蘭嶼的火山已經不再噴發,鄰近海域中才有了珊瑚礁。所以港口石灰岩開始形成階段,暗示海岸山脈的火山已經不再活動,時間大約在500-400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