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河橋沿著馬武窟溪河谷(23號富東公路)進入泰源,進入泰源之前的馬武窟溪河谷呈現峽谷地形,兩側的岩壁由火山岩構成。通過峽谷進入泰源時,前方景觀呈現開闊的低矮丘陵地形,蜿蜒的馬武窟南北溪穿梭在丘陵之間,丘陵周圍環繞著環形的山脈。四周的山脈由都鑾山層火山岩構成,中央低矮的丘陵出露蕃薯寮層與八里灣層。此沉積岩層屬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深海濁流岩,呈砂頁岩互層。從砂岩的沉積構造來看,具有典型的濁流岩構造,屬於中、下游深海沖積扇環境。深海沖積扇的沉積物會隨著被搬運的距離愈遠而愈細,岩性會呈現在上部沖積扇(大陸斜坡)河道環境沉積厚層的礫岩,例如水璉、磯崎與奇美的礫岩層,而中、下部深海沖積扇堆積著砂岩,或是砂頁岩互層(圖2-27,更遠處的洋盆環境則以泥岩為主。所以在長虹橋以南區域大都沉積砂頁岩互層的濁流岩,沉積環境屬於大陸隆起以下的深海環境。

馬武窟溪是海岸山脈第二大河,分為南北兩條河流在泰源會合,會流後向東截穿火成岩後進入太平洋。馬武窟溪最特殊的地形景觀就是形成眾多的河階,沿河共有七階不同高度的河階,一般河流非常少見有具有如此眾多不同高度的河階,這種具有河階群的區域大都是屬於地殼抬升速度較快的構造環境。海岸山脈南段的抬升速度非常快,平均每年抬升速度約2-1.5公分。因此海岸山脈南段區域河流都具有河階,沿海也呈現不同高度的海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