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集集地震造成地表長約80公里的地表破裂,以及在卓蘭-石岡地區形成寬約20公里的地表褶皺變形帶(圖1)。陳等人(2001)依照地表破裂的形態與地質特性將地震斷層帶劃分為4個斷層區段(segment),由南至北為竹山段、草屯段、石岡段與卓蘭段(圖1)。這些區段大都以一條右移的平移斷層為分界。上述斷


圖1. 921地震地表破裂位置,斷層分為四個區段為卓蘭段、石岡段、草屯段與竹山段(Chen et al., 2001)

層區段都可以對比至斷層,竹山段為大尖山斷層,草屯段為車籠埔斷層,石岡段為石岡斷層(陳等人, 2000)。從地震斷層的構造特性來看,竹山段(大尖山斷層)為右移為主的平移斷層。草屯段(車籠埔斷層)的移動方向為北偏西70-90o,傾角約30-40o向東,屬於正衝的逆斷層。石岡段(石岡斷層)為北偏西35-40o,傾角約30o向東,屬於左向斜移逆斷層;卓蘭段以褶皺為主,形成一主要的背斜構造,由背斜軸向來看主應力方向約為北偏西40o(陳等人, 2000, 2001)。卓蘭-石岡段與草屯段的破裂型態有很大的差異,草屯段(車籠埔斷層)呈現向西逆衝的作用,石岡斷層朝西北逆衝的左向斜移逆斷層(圖1)從強地動震波模擬結果,顯示地表的破裂形式,地震初動前16秒的地表破裂主要從南側開始,是沿著車籠埔斷層與大尖山斷層破裂。之後,地表破裂才延伸至北側,即石岡-卓蘭段的地表變形(圖2)。高與陳(Kao and Chen, 2000)
分析主震時將主震分為5個地震序列(earthquake subevent),地震序列依次順時針方向由南向北發生;顯示地震活動的序列似乎是由南向北。初動前16秒的地表破裂主要沿著草屯-竹山段(車籠埔-大尖山斷層)活動,斷層位移大致朝正西移動,模擬結果與地震斷層量測結果相似(圖1)。16秒之後


圖2. (A) 強地動震波模擬結果表示14秒時地表變形位在南段(車籠埔斷層)。(B) 23.6秒(16秒之後)地表變形轉移到北段(石岡斷層)(陳等人, 2001)

,地震震央移至北側發生造成石岡-卓蘭段(石岡斷層)的地表破裂,上盤地塊朝向西北移動與地表量測結果相似為北偏西35-40o(圖1)。另外,由地震之後GPS量測結果(土地測量局, 2000),顯示南段的位移方位與斷層破裂或強地動的震波模擬結果有所差異,GPS結果為北偏西60-70o,與斷層帶上所量測為北偏西70-90o,相差約10-30o。本文認為從地表破裂的時序,可以解釋為何草屯段破裂帶量測的斷層位移向量與GPS量測結果 不同。地震發生初期(約16秒之內)草屯段朝西逆衝,因此斷層帶量測結果大致為朝正西的移動。16秒之後,地震活動移至 北側(石岡-卓蘭段),上盤地塊向西北逆衝,造成草屯段被拖移朝向西北移動,而使原本朝西的移動向量再加上朝西北移動向量,造成震後GPS量測結果為北偏西60-7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