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歷經了千百萬年的地球變動,以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塑造,才成為今日的面貌。
以下四個時期的作用對野柳的小地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沈積、深埋與構造活動時期,是塑造了野柳的地質體素,而風化侵蝕時期,則是塑造小地景最主要的階段。
1.沈積時期:野柳的岩石是由層層的砂岩所構成,被地質學家稱為「大寮層」。大寮層的砂岩是在2000-1900萬年前堆積下來的,經由海浪搬運海沙,在當時東海淺海大陸棚上所堆積形成的,水深約十數公尺。沈積在海床的沙層有時含有大量生物殼體膽,有時也會被居住海底的眾多生物擾動。
2.深埋時期:之後千百萬年之間,更多沙泥覆蓋其上,大寮層逐漸被深埋於海床數千公尺底下。長期深埋的過程中,地底下的溫度與壓力非常大,使原本疏鬆的沈積物逐漸被壓密,並膠結形成堅硬的岩石。沈積物在深埋時,成份會有些微的變化,有時地下水會帶來不同的物質沈澱其中,造成砂岩膠結程度不同,而在砂岩中形成特別堅硬的結核。
3.構造活動時期:大寮層原本安靜的深埋海底,到了約600萬年前,歐亞大陸東側的海底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地質事件,地質學家將這次事件稱為「蓬萊造山運動」,也就是菲律賓海板塊上的火山島,隨著移動的板塊,往歐亞大陸靠近,終至兩者碰撞在一起,把身居海底的岩層硬生生地推擠隆起成台灣島。野柳的岩石也因為蓬萊造山運動而逐漸被抬升,野柳岬的砂岩可能在數萬年之前才曝露出地表,岩層大多傾斜、甚至褶皺變形了,或是破裂出節理、斷裂出斷層。
4.風化侵蝕時期:野柳的砂岩層開始受大自然風化侵蝕----主要如海浪的沖蝕與岩鹽的風化,形形色色的外型紛紛出籠。岩石軟硬不同、結構不同,塑造後的外型更顯得相異;即使岩石性質相似,在不同自然營力----風、雨水、海水與生物等等的刻畫之下,地形景觀也各具特色。這些自然的營力都是大自然專屬的雕刻師,無時無刻不在改變地球的容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