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年之後,台灣島大致已經初步具有現今的地貌如高聳的中央山脈、平坦的西部平原與西部各大河流都已開始發育。東部的海岸山脈火山島弧大約在50萬年時已經完全和台灣島拼合成為一體,火山島也抬升至陸地與中央山脈併接一起,正式成為台灣島的一個成員。雖然現今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以花東縱谷為界相接,但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還是分別位在兩個不同的板塊之上。菲律賓海板塊直到現在還是持續地朝歐亞大陸板塊移動並繼續的擠壓。約在280萬年前,向西北方向移動的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北部台灣島之下。這次的隱沒作用在台灣島北部以及外海地區形成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約在80-50萬年,台灣北部地區的板塊推擠不再作用,同時也造成地殼開始鬆弛並引起地殼的張裂,而形成地函的岩漿大量的湧出地表,再次產生火山作用,約持續到20萬年前才停止火山活動。這些火山就是現今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以及北部海域中各火山島,如基隆嶼、棉花嶼、澎佳嶼與釣魚台。這次火山作用也形成台灣北部金瓜石與九份豐富的金銅礦產,以及大屯山的硫磺礦。在菲律賓海板塊向台灣北部隱沒的同時也造成歐亞大陸板塊張裂形成1000-2000公尺深的蘭陽盆地以及沖繩海槽。現今宜蘭外海經常發生地震,就因為這地區板塊的張裂活動還不斷在進行造成地殼破裂所引發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