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出露到地表時就開始遭受風化與侵蝕作用,因而被朔造成形形色色的地形。自然的風化侵蝕朔造出地球的面貌,這種變化須耗時數千數萬年,甚至百萬年。自然的營力包括有風、水、冰川、溫度與生物等等各種作用,它們都是大自然的雕刻師,無時無刻的在刻畫改變地球的容貌,地球像愛美的少女,天天換新裝改變容顏。「水」更是自然界中最偉大的雕刻師,除了朔造地球上的生命之外,它還是風化侵蝕作用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地球上因為有水使得我們擁有蔚藍的海洋、河川、湖泊與冰川;它朔造了河谷、海灣、平原與沙灘。一個沒有水的世界裡,就如月球一般是沈寂沒有生命的星球。
   龍洞海灣位於台灣東北角海岸,海灣的北側是鼻頭岬,南側為龍洞岬,兩個海岬中圍成了龍洞灣,龍洞灣景觀是具有非常獨特的地質構造背景。海岬的形成必須是由較堅硬的岩石才能構成,而海灣則是由鬆軟的岩石才易形成海岸線內凹的海灣。鼻頭岬與龍洞岬都是由厚層的砂岩所構成,龍洞灣則是由鬆軟的頁岩與砂頁岩構成的海岸。因此在海浪的侵蝕下,快速的後退形成了海灣。另外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就是龍洞灣原本是位於斷層帶之上,沿著鼻頭岬的海岸向西延伸進入海灣北側的河谷中。斷層帶本就是屬於破碎的岩帶,非常鬆軟易於侵蝕。因此,遭受風化侵蝕時便會形成內凹入海岸線的海灣地形。

   龍洞岬鄰近海岸出露的岩石是北部地區最古老的地層,沈積的時代約為3500萬年(圖2),地層由老至年輕的排列是從龍洞岬的白色砂礫岩為最老,依序向南愈年輕。位於龍洞岬的白色砂礫岩稱為四稜砂岩,從砂岩中的沈積構造來看,這個古老岩層原來是形成在古代的海濱環境,當時海浪日夜沖刷海岸的環境,海岸是由潔白的石英砂構成的沙灘。但是在當時的大地構造環境正處於地殼張裂的時期,所以在當時東亞的大陸邊緣的地殼一直的在裂開並形成了許多的盆地,而地殼也一直處於下沈的狀態,而且3500萬年以後的海水面開始上升。因此,沈積環境持續的變深,龍洞岬的四稜砂岩之後的環境就轉變為較深的大陸棚環境。之後,四稜砂岩就逐漸的被深埋在海床底下。直到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才將海盆中的岩層推擠而隆起形成山脈(圖3),古老的四稜砂岩也逐漸的被抬升而露出地表。並在風化與侵蝕作用之下形成了龍洞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