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受力時會產生變形,但因為物體性質的不同所以產生變形的方式也不同。剛性的物體一般會以破裂或斷裂的方式變形,塑性物體則以褶曲的變形方式來減緩物體承受的壓力。以玻璃與麻藷來比喻,玻璃會被摔破,麻藷不會被摔破但會變型。地殼的岩石在受力時也是如此,形成各種不同樣式的變形。地殼表面的岩石屬於剛性物體,因此岩石受力時經常產生破裂的解理或斷裂的斷層;而地殼深部的岩石處於溫度與壓力都比較高的環境,岩石屬於塑性物體,因此受力時不會產生解理但會形成褶皺,甚至產生流動的狀態,常見的變形如剪裂、褶曲或流動的構造等形式。

     『破裂』是指物體受力產生裂隙;如玻璃受力時產生裂紋,並未分離。這就如同岩石中的解理圖7),只是形成一條裂隙,裂面兩側岩石並沒有錯動。『斷裂』是指物體受力破裂並產生錯動而分離呈為兩個物體;如玻璃碎裂並分離。這就時自然界的斷層,破裂之後裂面兩側的岩層產生錯動,錯移的裂面就稱為斷層。斷層形式又可以以斷層兩側岩層相對移動方向的不同而分為正斷層、逆斷層與平移斷層。『褶曲』是指物體受力發生彎曲或變形現象;如餐桌上平鋪的桌巾,被推擠產生縐褶。這就是岩層中所看見的褶皺,岩層遭受外力的作用,而發生了彎曲的現象,彎曲的岩層形成波浪狀。
   
台灣島是兩個板塊互相擠壓造成地殼大規模的壓縮而隆起的島嶼,因此雪山山脈與西部麓山帶的岩層中經常可以發現有節理、斷層與褶皺等地質構造現象。這些刻畫與塑造在岩層上面的構造現象都是地殼變動時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地質學家就是在岩石當中尋找地球曾經發生變動所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然後去解讀曾經發生的變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