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與板塊運動  大屯火山

     因為地球有板塊的運動,所以才有了火山的產生。火山形成的原因有兩種:一、板塊隱沒作用,二、板塊張裂作用。

     :依據地殼的成份可以分為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大陸地殼的主要成份是鋁與矽元素,大都是由花崗岩質的岩石構成;海洋地殼的主要成份由鎂與鐵元素構成,岩石為玄武岩,比重較大陸地殼還大。當兩種地殼擠壓時,比重較重的海洋地殼會因此沈沒到較輕的大陸地殼的下面。沈沒的海洋地殼到達100公里深處時就會逐漸融化形成岩漿,因浮力的作用使得熾熱的岩漿逐漸上升,並穿透大陸地殼在地表形成火山(圖1)。


 

      :另一種地殼構造環境是板塊的張裂作用,例如東非大峽谷(圖2)、紅海以及分布最廣的是位於大洋海底的中洋脊(圖1)都屬於地殼張裂區域。地殼產生張裂的原因是底下地函的岩漿產生流動,岩漿流動時會帶動座在地函上方的地殼移動,當岩漿流動方向相反時,就會帶動上方的地殼向相反方向移動,造成地殼向兩側移動而被拉裂開來。張裂時地殼會產生正斷層,造成地殼下陷在地表形成大峽谷(地塹)與盆地,甚至發展成為海洋。當地殼被拉裂開時,岩漿就會沿著斷層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

     這兩種活躍的構造環境都會在地球上形成大規模的火山,數百萬年以來,台灣鄰近地區板塊運動頻繁,大屯火山就是地殼劇烈活動的見證者。大屯火山處於張烈的構造環境而形成了眾多的火山。菲律賓海板塊約在200萬年前隱沒到台灣北部的歐亞大陸板塊之下,部分學著認為隱沒時就已開始形成大屯火山。之後,約在100萬年前隱沒作用停止,台灣北部開始轉變為張裂的構造環境,形成了一系列的正斷層,地殼裂開地表也產生了張烈的盆地,台北盆地(圖3)、金山平原(圖4)與蘭陽平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盆地。此時岩漿沿著裂隙湧出地表開始形成火山,一直持續到十數萬年前大屯火山才停止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