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與板塊運動  大屯火山

     約100萬年前,台灣北部已經不再受到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當擠壓力量頓時消失之後,地殼呈現張裂並產生正斷層,岩漿沿裂隙湧出地表形成火山,持續到十幾萬年前才停止活動。這時期的火山有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以及北部海域中各火山島如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釣魚台列嶼以及龜山島。大屯火山群中共形成29個火山錐,烘爐山、冬瓜山、磺嘴山、七星山、南大屯山、大屯山、二子山、紗帽山、七股山、面天山、向天山、鹿寮坪莊山、內寮山、八煙山、小觀音山、竹子山、嵩山1、嵩山2、菜公坑山、丁火朽山、栳寮湖山、大尖山、八斗山1、八斗山2、白雲山、小草山、鵝米山、觀音山、萬年塔(圖5)。

第一期(角閃石安山岩):
八斗子山1、八斗子山2(圖6-1)。
第二期(角閃石-兩輝安山岩):
大尖山、內寮山、七星山、七股山、南大屯山、鵝米山、栳寮湖山(圖6-1)。
第三期(兩輝-角閃石安山岩):
丁火朽山、鹿寮坪莊山、七星山、七股山、菜公坑山、大屯山、面天山、向天山、白雲山、小草山(圖6-2)。
第四期(兩輝安山岩):
南大屯山、小觀音山、竹子山、嵩山1、嵩山2、觀音山(圖6-3)。

第五期(紫蘇輝石-角閃石安山岩):
七星山、大屯山、二子山、紗帽山、八煙山、觀音山(圖6-4)。
第六期(橄欖石-角閃石-輝石安山岩)
冬瓜山、磺嘴山(圖6-5)。
第七期(玄武岩):
烘爐山與觀音山地區(圖6-6)。火山不再噴發之後,在大屯山的周圍低地堆積了被侵蝕下來的火山碎屑岩早(圖6-7)。

早期的火山噴發規模較大,最後兩期火山噴發範圍與規模逐漸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