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的岩漿含有大量的氣體,當岩漿上升到地殼淺處時,壓力降低使得岩漿中的氣體大量釋放出來並造成岩漿的體積瞬時增大,岩漿的壓力突然遽增,最後形成猛烈的爆炸,稱為猛爆型的噴發。火山噴發時將岩漿噴散到空中,形成半固結的火山碎塊與火山灰並且將火山口的岩石炸碎;或是從火山口噴出黏稠的岩漿。大量的火山碎塊大都降落在火山口周圍,使得愈接近火山口四周堆積愈厚的火山彈與岩漿,因此形成圓錐狀的火山外型(圖7)


     火山地形特徵與火山堆積物的性質有密切關係,火山碎屑形成火山錐的坡度通常在30以下,斜坡型態呈向上凹的斜面;但黏稠性高的熔岩流形成的火山錐坡度就比較大,火山斜坡型態呈向上凸的斜面;如大屯火山群的火山錐坡度大都在30-45之間。從各個大屯火山的火山剖面來看,大都的火山都具有圓頂狀的火山外形,這種火山外形又稱為圓頂狀火山(lava dome; 圖8),此種外型與火山碎屑堆積呈向上凹的火山錐斜面的型態迥異。因此,大屯火山的圓頂狀火山可能都是由黏稠性高的安山岩熔岩流堆積形成,並非由火山碎渣構成的火山渣錐(debris cone)。



      盾狀火山的岩漿性質是黏滯性較低,氣體的含量較少,岩漿以較溫和的方式噴發,噴出時只是從火山口湧出大量的岩漿,猶如岩漿河快速的往低處流動,熔岩流凝固之後形成平台狀的火山外型,稱為盾狀火山(圖9)。這種岩漿成份含有的二氧化矽低於55%,屬於玄武岩。澎湖群島就屬於盾狀火山,因此沒有明顯的圓錐狀火山外型,這種火山大都形成在地殼張裂的構造環境。


     火山噴發出大量的火山物質,使得底下岩漿室中的岩漿掏空,造成上方的火山頂部產生塌陷,形成火山口(圖10);大範圍的凹陷,直徑有時可達數十公里,又稱為破火山口。凹陷的火山口積水形成碗狀湖泊,稱為火山口湖。



     大型火山錐都是經過長期多次噴發形成的,經常在火山坡面上或是火山口中形成小型的火山,此種多個火山錐所集合形成的火山體稱為複式火山。複式火山是岩漿上升至地表時沿著新的岩漿通道噴出,在火山口之外形成新的火山錐,此種火山又稱為寄生火山(圖11)。

(lava flow)
     火山噴發出熾熱的岩漿冷卻後形成塊狀的火山熔岩。熔融岩漿沿火山斜坡流下形成舌狀外型,大型的熔岩流表面經常呈平台狀地形。從航照圖可以發現大屯山區具有許多的舌狀溶岩流地形。熔岩流在火山地區的地形較為特殊,溶岩流頂面具有平坦的平台面,岩流平台坡度都小於10;外型呈舌狀,由火山口向外伸展(圖12)。黏稠度大的熔岩流會在前端成陡峭的斜坡,形成高約數十公尺的階梯狀弧型前緣,大屯山熔岩流的前緣坡度約10-30。另有一種較為特殊的熔岩流構造是熔岩流動時在熔岩的表面經常呈現皺起的平行狀弧型脊,弧型脊的高度約有十數公尺。大屯山火山群的熔岩平台上就具有許多平行狀的弧型脊(圖13)。從平行弧狀脊的產狀也顯示大屯火山噴出的火山岩大都屬於熔岩流,並非由火山碎屑流所堆積形成。
     大屯山四周的熔岩流地形保存最完整,噴發當時外側的地形較低且平坦,熔岩流經平坦的地表沒有受到阻隔因而保存良好的舌狀外型。目前大屯山火山還保存較為完整的熔岩流大約有四十幾道,主要位在大屯火山群的四周。如竹子山-小觀音山西北側,面天山西側,七星山南側以及磺嘴山東側與北側等地區都保存有完整熔岩流地形。由熔岩流的岩性對比,發現熔岩流都是源自於鄰近的火山錐。如竹子山-小觀音山西北側熔岩流是源於竹子山、嵩山1-2、小觀音山等4個火山;面天山西側熔岩流是源自於面天山火山;七星山南側熔岩流可能源於白雲山與小草山火山;磺嘴山東側與北側熔岩流源自於磺嘴山火山(圖14)。大屯火山群中除了冬瓜山火山具有完整呈圓形的火山口之外,其餘的火山口都具有缺口,而缺口下側都形成多個舌狀熔岩流,顯示由火山缺口處向外流出的熔岩流(圖13)。



     當熔岩流或火山碎屑流快速的流下火山斜坡底時,到達較平坦的地形時就會立即堆積下來,形成一道凸起的火山岩,經常堵塞流經的河流,於是在河流的上游形成湖泊,稱為堰塞湖。


     一般山脈中的河流系統大都呈樹枝狀的河系,這是最為常見的河流系統,有時受到岩層或是構造的影響時就會造成格子狀的河系。火山地區就會形成特殊的放射狀河流系統,錐狀火山的河流都發源於火山口的四周,之後朝四方發育形成放射狀與環狀河系(圖15)。